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于本水院士走了。
2025年8月27日,我國防空導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于本水與世長辭,享年91歲。消息傳來,無數航天人與后輩陷入哀思。
熟悉于本水的人都知道,這三個字和我國防空導彈事業密不可分。60多年來,他全程參與我國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被譽為我國攔截低空超低空目標導彈、攔截掠海目標導彈及陸軍野戰防空導彈的開拓者。
“我的一生就是干了一件事——從事防空導彈的研制工作,無怨無悔。”在生前每談及此,于本水眼中總是閃著光。
于本水院士講述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技術。(資料圖)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供圖
20世紀80年代初,戰爭形態悄然轉變,超低空突防成為新的威脅,防空導彈的主戰場從“九天之上”轉向“一樹之高”。于本水臨危受命,毅然扛起第二代防空導彈總體設計的重擔。
彼時,超低空防空導彈的研制技術難度大、要求高。論證會上,有人提出,技術跨度太大、基礎太弱,不如進口國外導彈。
一向如“泉水”般柔和的于本水此時坐不住了,嚴肅地對大家說:“中國是大國,不能只買外國的‘雞蛋’,我們必須學會自己養雞、下雞蛋,自主研發能力是買不來的。”
于本水建議研制一種機動性能好、反應時間快、機動過載大、抗干擾能力強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最終這項建議被采納,并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
在同事和后輩們眼中,于本水是“會變帽子戲法”的大設計師。
1982年,低空、超低空型號在試驗基地開始導彈飛行試驗。在一次測試試驗中,導彈發生了異常振動,于本水憑借豐富的經驗,推斷故障源于導彈發射筒蓋形變導致的共振。他建議換一換“帽子”。
果然,換了“帽子”之后,導彈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某基地總工程師豎起大拇指說:“老于,神了!”
伴隨著中國低空、超低空反反艦導彈研制序幕拉開,現代防空導彈的作戰目標也從以前的反飛機為主,改變為反精確制導武器為主。于本水又相繼承擔了我國第三代導彈武器系統研制工作。在年屆六旬之際,他先后擔任艦空導彈系統副總師和野戰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
“陸轉海”“黃牛下水”是富有挑戰性和開創性的工作,涉及的領域之多之廣、戰術技術指標之高前所未有。
用于本水的話說,“研制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客觀上要求總體與各分系統協同一致,形成集智攻關的合力。”
經過多年艱辛努力,于本水帶領艦空導彈研制團隊終于攻克了數項重大關鍵技術。這一項目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他深知,航天事業離不開后繼有人。作為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授予點及博士研究生授予點的發起人和帶頭人,于本水總是把發現、使用和培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積極支持并參與高層次人才培養,是舉薦賢能、提攜后輩的楷模。
于本水培養了碩士10名,博士7名,博士后3名。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工作,早期的學生也已成為防空導彈戰線的棟梁人才。
在學生們的眼里,于本水既是“嚴師”,又是“慈父”。
他經常讓學生到他家里匯報論文工作。到了吃飯時間,于本水和夫人朱小泉就叫來豐盛的外賣一起吃。有時候,朱小泉還教他們彈琴和唱歌,師生之間歡聲笑語。
一路走來,于本水收獲了不少成績和榮譽。可無論地位怎么變化,他仍然喜歡去導彈試驗的第一線,喜歡到年輕人之中。
2004年5月1日,是他的70歲大壽,在應該退居二線的年齡,他又去了試驗基地,幫助年輕科學家分析處理問題。試驗基地里的年輕人也很細心,買了一個蛋糕,他就在那里過了70歲生日。
“想盡力幫幫年輕人,也想確保當時的實驗成功。”后來說起這些的時候,于本水笑得很溫暖。
退休后擔任高級顧問的于本水,說自己要忙著四件事:遠望、救急、把關、育人——而且要一直忙下去。
他此前曾經表示,未來的防空導彈,應該向“彈族化+智能化”發展。
“現在的導彈是自動化,程序是人輸入的。智能化的導彈會自己‘想問題’。”于本水說,這是他的理想。同時,科研一線遇到問題,他要去救急;產品質量評審,他要參加把關;著眼于導彈事業長遠發展,他還要育人。
他希望年輕一代航天人能夠牢記“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使命,傳承弘揚航天精神,不斷增強知識積累,善于創新、敢于創新、勇于實踐,他希望更多夢想,能夠在一代代青年航天人手中實現。
2024年9月,于本水病重期間,夫人朱小泉同志將一張字條交給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相關領導,紙條上寫著“將二人共同儲蓄的100萬元用于支持單位鼓勵青年創新創業”。
單位迅速擬定基金管理制度。病情稍緩時,于本水坐在輪椅上仔細閱讀了相關材料,欣慰地說:“好!不錯!”“同意!”
原來,早在幾年前于本水就與家人商定了這一捐贈方案,直到生病前還一直惦念著。
這位傾盡一生為國防、為中國航天鑄劍的老人,90歲高齡依然惦念著航天青年人才成長,將最后的光與熱,獻給了下一代的夢想。